2023年9月27日系学术例会第152期纪要:董焕防《Model Selection, Bias and Inductive Problems》和戴碧云《Introducing the Theology of Natural and Divine Law into China in the 16th and 17th centuries》

2023年9月27日系学术例会第152期纪要:董焕防《Model Selection, Bias and Inductive Problems》和戴碧云《Introducing the Theology of Natural and Divine Law into China in the 16th and 17th centuries》已关闭评论776

2023年9月27日上午,福彩3d试机号召开了第152期学术例会,报告人为18级博士生董焕防和19级博士生戴碧云。

董焕防的报告题目为《Model Selection, Bias and Inductive Problems》,他对归纳问题提出了一个概念的层次结构,层次结构分为数据解释和数据泛化两部分。数据解释是提出可以解释已知观察数据的模式,数据泛化是对已知观察数据进行归纳,且归纳出来的模式在未来的数据上依然成立。层次是根据问题的难度来给出度量的。对典型的归纳问题进行了分析,包括绿蓝问题、统计估计、曲线拟合、因果学习。对这些问题上的已有解决方案进行归纳,通过定义一个一般意义上的模型概念,提出了关于归纳问题的统一性刻画:任何归纳问题都可以归约为模型选择问题。进一步分析了模型选择问题的解决会必然地导致偏差,并解释了若干归纳问题上的解决方案为什么带来了偏差。最后基于在线学习提出了一个解决模型选择问题的一般性方案。这个方案将归纳分为对象归纳和元归纳。元归纳是对若干对象归纳的进一步推理。

2023年9月27日系学术例会第152期纪要:董焕防《Model Selection, Bias and Inductive Problems》和戴碧云《Introducing the Theology of Natural and Divine Law into China in the 16th and 17th centuries》 2023年9月27日系学术例会第152期纪要:董焕防《Model Selection, Bias and Inductive Problems》和戴碧云《Introducing the Theology of Natural and Divine Law into China in the 16th and 17th centuries》

报告结束后,师生围绕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和交流,王巍老师提出了三个问题:对研究的创新点做更为清晰的阐释和解释,以布拉赫以及开普勒定律为具体例子对归纳问题上的概念层次结构提出了关于层次化的问题,以伍德沃德的因果理论来质疑舒尔茨基于元归纳声称解决了休谟问题这一论断。沈宇斌老师针对层次结构的具体含义提出了问题。报告人对上述问题分别做了回应。

戴碧云的报告题目为《Introducing the Theology of Natural and Divine Law into China in the 16th and 17th centuries》,她在报告中讨论了自然法和神法在晚明中国的引入和接受情况。在耶稣会传教士和当时的中国天主教徒的多部著作中,自然法和神法共同成为讨论和阐释的对象。我们将重点讨论罗明坚(Michele Ruggieri)的《天主实录》,然后考虑杨廷筠(Yang Tingyun)和艾儒略(Giulio Aleni)的其他文章。自然法的哲学观念最早出现在古代希腊,自然法是存在于各种规范、秩序和人法中的“自然的永恒法则”。阿奎那以自然法的原则作为法律的最高判定准则。

2023年9月27日系学术例会第152期纪要:董焕防《Model Selection, Bias and Inductive Problems》和戴碧云《Introducing the Theology of Natural and Divine Law into China in the 16th and 17th centuries》 2023年9月27日系学术例会第152期纪要:董焕防《Model Selection, Bias and Inductive Problems》和戴碧云《Introducing the Theology of Natural and Divine Law into China in the 16th and 17th centuries》

罗明坚在《天主实录》的序言中写道:"人之身体髪肤,受之扵父母,为人子之报父母者,皆出扵良知、良䏻,不待学而自然亲爱者也。”作为父母的子女,我们报答父母是因为我们与生俱来的道德知识(良知)和道德能力(良能)。我们对父母的爱不是来自学习,而是来自天性。这里体现了罗明坚用偏向情感诉求的良知取代了理性诉求的自然法。戴碧云用安提戈涅的例子和孟子的例子来讨论西方自然法传统和良知传统的不同。文章评价了两种文明交汇时,用情感角度的良知去替换理性传统的自然法这一做法,以及我们是否能从良知中推断出理性。

报告结束后,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也围绕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和交流。高音笛博士生的博士论文注社会科学的规范性问题,她与戴碧云就思辨哲学和自然法传统的开端展开了讨论。戴碧云补充了自然法中的理智传统,为什么理智被亚里士多德认为是最大的善好。以及当用诉诸情感的良知去取代诉诸理性的自然法,是不是起到了真正的彼此理解。孔德睿同学就自然法、永恒法和神法提问。戴碧云举例解释如摩西律法中,不可杀人、不可偷盗和孝敬父母就属于自然法,而“不可雕刻偶像”就属于理性学习到的永恒法。沈宇斌老师从全球史的角度就此文的意义做出了评述,该论文以自然法为切入点讨论了中西文化交流时候文明的冲突,文明的冲突是否能够用一种绥靖的方法得到处理。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科学史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3年9月27日 17:39:1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p=10867